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科室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关颂韬、赵以成教授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脑肿瘤手术治疗。其后,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冯传宜教授、王维钧教授、尹昭炎教授等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壮大做了大量工作,并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医生均能独立完成经单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基于科室的整体优势及良好的诊治效果,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
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领导下,在任祖渊、苏长保教授的关怀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立足垂体瘤诊治这一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在其他亚专业取得突破:尤其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组发展势头迅猛,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我科现开展多项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颅底和椎管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等;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如枕大孔区畸形、脊髓空洞症等;颈椎病和腰骶椎退行性病变;功能性神经外科,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疼、癫痫、帕金森氏病和运动性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疾病;以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东、西两院区各有一个病房,共有病床60张。现有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讲师)6名、住院医师2名、护理人员35名。另外有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8名。全天候设立专科门诊,并有专家出诊。
医院及科室拥有国际一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设备:MRI 4台,CT 5台,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仪(DSA)3台,拥有国内最早的脑功能检查设备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并有SPECT、TCD、24小时脑电监测系统、脑干诱发电位仪等,为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手术设备方面拥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手术设备和器械,如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立体定向设备、各种术中X线监视设备、术中超声仪、超声吸引器、激光刀等,为高质量地进行各种神经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协和神经外科拥有独立的神经外科实验室,每年招收多名研究生及协和医大八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壮大了科室的科研力量。以神经外科为主要科室完成的"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991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承担了“七五”至“十一五”等五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血压脑出血CT导向立体定位脑内血肿排空实验和临床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 在王任直教授的主持下,承担国家863课题三项、国家重大基础专项研究一项、国家自然基金多项、卫生部、北京市、国家教委等课题多项。开展的脑血管病基因及神经干细胞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部分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获得2008年度中华医学一等奖、200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积极推广先进的神经外科理念和诊疗经验,举办了多期“垂体论坛”、“神经内镜学习班”,赢得了国内同行的尊重;同时,加强与国际同仁的学术交流,不仅与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还多次派遣医生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临床学习、科研训练。
二、科室特色及优势
医院及科室拥有国际一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设备,拥有国内最早的脑功能检查设备PET,并有SPECT、TCD、24小时录像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仪等,为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手术设备方面,拥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手术设备和器械,如手术显微镜、内窥镜、立体定向设备、各种术中X线监视设备、超声吸引器、激光刀等,为高质量地进行各种神经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腺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医生均能独立完成经单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基于科室的整体优势及良好的诊治效果,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腺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
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领导下,在任祖渊、苏长保教授的关怀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立足垂体腺瘤诊治这一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在其他亚专业取得突破:尤其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组发展势头迅猛,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专业组:神经外科充分利用协和医院的综合优势,率先在国内开展脑胶质瘤的规范化治疗,核磁DTI、功能核磁、PET、术中唤醒、术中导航的技术的联合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功能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和国际上同步的标准及强化化疗方案、基因检测在化疗中的应用;科学合理的随访;使得脑胶质瘤综合治疗居国内领先水平。
脑血管病专业组:脑血管病专业组是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专业组。建组很短的时间内,就勇于挑战困难,熟练掌握了前后循环脑动脉瘤的常规及急诊手术治疗,具备抢救危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能力,针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和合并脑动脉狭窄的脑动脉瘤的术前、术后3H治疗、3N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应用具有独到的理解。近年来陆续开展了眉弓锁孔入路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术、硬膜内外联合入路眼动脉动脉瘤夹闭术、神经内镜辅助下基底动脉动脉瘤夹闭术、颞下入路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夹闭术、远外侧入路椎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出血性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已经低于5%。偶然发现的动脉瘤手术保持0死亡。近年来又陆续开展了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手术治疗和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手术切除。常规进行术中荧光造影,确保了治疗的可靠性和疗效。同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的个体化治疗具有独到的理解,指导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开展了烟雾病的颅内外搭桥手术治疗。
脊柱脊髓疾病专业组:负责各种脊髓内外肿瘤、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如枕大孔区畸形、脊髓空洞症、脊髓栓系等、颈椎病和腰骶椎退行性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
功能神经外科组:负责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疼、癫痫、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外科治疗。在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诊断和手术方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成功地开展了颅内电极置入术和数字视频脑电图监测,为定位困难的癫痫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开展了大脑半球切除术,成功地治愈了一例成年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
神经外科急重症组:神经外科急重症亚专业组目前有医生2名,专科护理队伍10名组成,病床8张。目前拥有进口监护仪10台、美国CODMAN颅内压监护仪3台、进口排痰仪2台,进口下肢血栓防治泵6台、防褥疮气垫8套、脑电监护仪2套、德国产RIMED经颅多普勒1台、德国产床旁B超1台等,可根据临床需要调用呼吸中心的各种呼吸机。通过与我院重症医学科及急诊科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神经系统急重症快速救治通道。主要开展的临床工作涉及:脑血管病、脑肿瘤卒中、急性颅内压增高、颅脑创伤等急症患者的手术及非手术综合治疗和重症监测;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的监测和综合管理。可以开展的技术及监测项目包括:气管插管、各种动脉、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有创颅内压监护技术;有创全身血流动力学监测;脑电视频监测技术、亚低温治疗、脑氧监测等。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通过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及技术提高,依托北京协和医院的综合实力,将本专业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神经系统急重症救治中心,体现国内较高水平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 。
三、科室历史
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当时由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是“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建院伊始,各科室规模较小,但专业力量十分突出,汇集了许多国外教授以及协和医学院早期毕业的十几名高材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协和外科医师洛克斯、关颂韬、赵以成等已经可以开展少量脑科手术,以头颅外伤及脑肿瘤为主。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的记录。关颂韬、赵以成两位大夫均为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留协和医院任职,并随后分别留学美国和加拿大研究神经解剖、生理、病理等尖端领域。两人在1930年、1940年相继回国后,于北平协和医院外科首先开始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撰写了《颅骨骨折》、《脑部损伤》等论著。他们被公认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协和医院被日本军队接管。许多名医不愿意在日寇统治下的医院工作,相继另寻场所开业。关颂韬大夫先在北平自行开业,后转至“中和医院”继续为百姓诊治。赵以成大夫借钱借屋开业行医,以“起死济贫”为座右铭,免费为贫民看病。
关颂韬教授在“中和医院”工作期间,非常注重临床教学,培养了冯传宜等多位年轻大夫。其后,关教授远赴美国继续神经外科的研究。赵以成教授在解放后组织了全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班(冯传宜、王忠诚、尹昭炎、薛庆澄等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均师出此班),并负责筹建了天津总医院脑外科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是新中国神经外科界的奠基人。
1947年,北京协和医院复院。1949年至1964年,冯传宜、范度、尹昭炎、王维钧、任祖渊、苏长保等大夫相继进入协和医院工作。1952年,神经外科专业组正式筹建。此时,神外专业组并未完全独立于大外科,尚需参加大外科的值班和查房。病房位于协和医院老楼的7号楼,病床数由十几张逐渐增加到25张左右。当时,神外专业组硬件条件及人手严重不足,每周三天做手术,三天做检查。血管造影、脑室造影、脊髓造影等检查均需要病房大夫亲自完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协和神外专业组的各位医护人员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冯传宜、尹昭炎等两位大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伤的医疗和研究工作,极大提高了颅脑脊髓神经战伤的诊疗水平。
1952年,冯传宜教授开展我国第一例小脑星形细胞瘤切除术成功,受到卫生部的表扬。
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协和神外专业组对兄弟医院仍进行无私的支援。1956年,应涂通今教授的邀请,冯传宜教授带领尹昭炎、王茂山两位大夫远赴西安,支援第四军医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的组建,并亲自担任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主任。1958年6月返回协和。其后,冯传宜教授还相继到甘肃、青海、新疆、广东、江西等地开展讲学,为国内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9年,尹昭炎教授自行设计制造了脑立体定位仪,开展了脑立体定位手术治疗帕金森病、Wilson病等,极大提高了颅内手术的精确性。
60年代初,王维钧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颈椎病的诊疗问题,并在脑血管畸形和基底节疾病的外科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解放后至1966年,协和神外专业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能开展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颅脑损伤、先天性枕骨大孔区畸形、三叉神经痛、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而且能开展颅内动静脉畸形、帕金森病、松果体瘤、后颅窝肿瘤、脑室深部和脑室内手术、颈前入路Cloward Procedure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斜坡下端减压手术和内固定的改进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手术效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干扰,科研工作几近停滞。神经外科专业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以病人为先”的方针,尽量完成基本的医疗任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协和神经外科专业组恢复发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78年,尹昭炎、王维钧等教授总结了协和医院胶质瘤的诊疗经验及枕大孔区畸形的治疗特色。
1979年,尹昭炎、王维钧教授在我国首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蝶窦摘除了脑垂体微腺瘤,这填补了我国医疗上的一项空白,并获得198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这项技术为垂体腺瘤的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创造了条件,也逐渐成为协和神经外科的特色。其后,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等教授进一步改进并完善了垂体微腺瘤、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的手术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难点,扩大了手术适应症,提高了手术疗效。协和神经外科还在国内首次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概念,以及针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综合诊治方法。在此期间,协和神经外科还与内分泌等科室紧密合作,进行激素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对垂体腺瘤术前及术后激素水平的动力学变化研究,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1991年,协和神经外科参与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该研究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协和神经外科建立了独立的神经外科实验室,每年均招收多名研究生及协和医大八年制医学生进行科研工作,进一步壮大了科室的科研力量。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承担了“七五”至“十一五”等五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血压脑出血CT导向立体定位脑内血肿排空实验和临床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 在王任直教授的主持下,承担国家863课题两项、国家重大基础专项研究一项、国家自然基金多项、卫生部、北京市、国家教委等课题多项。开展的脑血管病基因及神经干细胞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部分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获得2008年度中华医学一等奖、200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开展的脑胶质瘤及垂体腺瘤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基于该临床优势,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领导下,在任祖渊、苏长保教授的关怀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立足垂体瘤诊治这一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在其他亚专业取得突破。目前,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多个亚专业均蓬勃发展,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1月16日
星期四
1月17日
星期五
1月18日
星期六
1月19日
星期日
1月18日
星期六
1月19日
星期日
1月20日
星期一
1月21日
星期二
1月22日
星期三
1月18日
星期六
1月19日
星期日
1月20日
星期一
1月21日
星期二
1月22日
星期三
1月16日
星期四
1月17日
星期五
1月18日
星期六
1月19日
星期日
1月16日
星期四
1月17日
星期五
1月18日
星期六
1月19日
星期日